马前卒什么意思

释义:旧时在马前吆喝开路的兵卒差役,现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出处:

1、王旡生 《中国历代小说史论》:“苟幸而一日不死者,必殚精极思,著为小说,借乎以救国民,为小说界中马前卒。”

2、鲁迅 《三闲集·革命军马前卒和落伍者》:“他在满清时,做了一本《革命军》,鼓吹排满 ,所以自署曰‘革命军马前卒‘邹容’。’”

时间: 2024-08-27 15:46:03

马前卒什么意思的相关文章

马前卒用来比喻什么人

马前卒,读作mǎqiánzú,旧时指在马前供奔走役使的人,现用来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 出处: 1.唐·韩愈<符读书城南>诗:"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 2.宋·文天祥<不睡>诗:"眼不识丁马前卒,隔牀鼾鼻正陶然." 3.王旡生<中国历代小说史论>:"苟幸而一日不死者,必殚精极思,著为小说,借乎以救国民,为小说界中马前卒." 4.<三闲集·革命军马前卒和落伍者>:"他在满清时,做了一本

被鲁迅称为革命军中马前卒的人是

1901年底,来自四川巴县的富商邹家少爷邹容,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东渡日本留学.当召开"亡国纪惫会"的爱国自由受到清政府的学监和日本警视厅的阻挠后,邹容以满腔的革命激情写了<革命书>. 邹容被日本当局驱逐回国.清政府勾结英国租界当局,将邹容逮捕入狱.邹容在法庭上进行坚决的斗争,回狱后被迫害致死.21岁的邹容为实现<革命军>的理想,献出了生命,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担当了马前卒.

马前卒比喻什么样的人

马前卒,旧时指在车马前奔走服役的人,现用来比喻那些替人出心效力的人. 马前卒褒贬都可以用,褒义具有身先士卒.不辞辛劳的意思:贬义相当于炮灰.喽罗的意思. 褒义举例:胡荣华尽管是棋坛"老师",但他在呼吁并研究象棋改革方面,却有如一位奔忙不息的"马前卒". 贬义举例:寻仇绑架泄私愤,女友充当"马前卒",镣铐加身悔已迟.

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①点明线索使文章条理清晰.②激发读者的兴趣.③灯笼寄托着作者的情感. 文中与灯笼有关的地方 1.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2.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 3.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 4.元宵节看灯: 5.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 6.纱灯上描红: 7.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8.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灯笼在课文中起怎样的作用

灯笼在课文中起点明线索,使文章条理清晰,激发读者的兴趣,寄托作者的情感的作用.<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其作品<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并入选部编版(人教新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第4课.文章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灯笼中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有哪些

灯笼中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有: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境,激发爱国热情. <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quo

灯笼课文句子赏析

以灯笼为线索,也是父亲形象内的象征.描写灯笼,突出父亲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或突出父亲的善良和有爱心,表达出对父亲的崇敬.赞美之情.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么?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

灯笼重点句子赏析

作者围绕灯笼,从不同方面叙述了灯笼的重要意义,如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接回祖父,长幼情笃:上下灯学,悉心照顾,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了半夜,伴着小灯笼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 <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其作品<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并入选部编版(人教新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第4课. 文章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

梅岭三章赏析

<梅岭三章>是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 1.第一首诗的前两句用倒接法.照理说诗意顺序应是先写革命事业的开创自然是备极艰难,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再谈如今自己面临即将来到的牺牲的心情. 2.诗人把断头今日意如何这一句提前,恰似睛空中的一声惊雷,把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给整个组诗造成了一种苍茫悲壮的基调. 3.后两句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作结,是对前面自问式起句的呼应,也可以说是自答之词.但这里丝毫没有议论式的叙说,而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