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间老人还能住养老院吗

民政部:

因家庭无力照顾需返院的春节回家、拟新入住老年人,如没有疑似症状,经隔离观察14天无异常后,可收入院。对空巢、生活不能自理且子女亲属接受隔离治疗,或者子女亲属参加疫情防控一线工作无暇照顾的老年人等刚需群体,经与家属协商一致,动员村(居)民委员会、物业企业、养老服务机构等做好上门帮扶或接收入养老机构。

时间: 2024-06-16 12:49:14

疫情防控期间老人还能住养老院吗的相关文章

疫情防控期间可以发放贷款吗

疫情期间银行要按规定发放贷款. [法律依据] <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第一条第二款规定,加大对疫情防控相关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在疫情防控期间,人民银行会同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对生产.运输和销售应对疫情使用的医用防护服.医用口罩.医用护目镜.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负压救护车.消毒机.84消毒液.红外测温仪和相关药品等重要医用物资,以及重要生活物资的骨干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 人民银行通过专项再贷款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对名单内的企业提供

疫情防控期间房租怎么算

疫情防控期间房租要按合同约定计算,不过因为疫情的原因,可以和房东协商,对房租进行减免. [法律依据] 1.<合同法>第117条,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民法总则>第180条,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2.情势变更原则法律上没有规定,最高法院根据审批需要在司法解释中进行了规定: <最高法院关于适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26条,

疫情防控期间如何科学健身

疫情防控期间如何科学健身 工具/原料 电脑 方法/步骤 1 第一,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维持正常的能量摄入不乱饮乱食 2 第二,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不熬夜以此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发展 3 第三,在家坚持锻炼 在家坚持锻炼持之以恒以此加快身体排毒系统的运作保证身体健康 4 第四,保证心情开朗 良好的心态有利于身体营养的吸收以此保证身体的健康 5 第五,屋内多通风 使自己的房屋多通风这样可以保证空气的清新有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

疫情防控期间居家体育锻炼注意事项

疫情防控期间居家体育锻炼注意事项如下. 1.首先要有主动锻炼和科学锻炼的心态,适量运动,防止疲劳. 2.注意锻炼场所的阳光.空气和卫生措施,尽量在阳光充足.空气流动通风好的位置进行锻炼. 3.要注意规律生活,按时作息饮食,不熬夜,保证正常生物节律:尤其要保持规律的睡眠和充足的食物营养. 4.一方面老年人或有慢性病的人群首先一定要少出门,尽量避免外出.首先要动起来,可以选择在家中走步,最好是速快走,每天或隔天1次,每次30分钟以上.

疫情防控期间要求减免租金合法吗

受疫情的防控的影响,造成很多经营者无法进行经营,很多地方政府鼓励出租人减免承租人租金,所以承租人要求减免租金是合法的. [法律依据]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帮助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共渡难关有关工作的通知>第二条规定: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扶持.推动落实国家对防疫重点企业财税支持政策.协助纳入中央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的本地中小企业按政策规定申请贴息支持和税收优惠. 湖北.浙江.广东.河南.湖南.安徽.重庆.江西.北京.上海等省(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对纳入本地区疫情防控重

疫情防控期间出租房屋合理吗

合理,只要按照相关部门发布的防控规定做好防控措施就行. [法律依据]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应该怎么做

打开手机百度APP,在上方搜索栏,搜索疾控科普. 打开疾控科普智能小程序,然后我们就可以向智能小程序提问. 小程序涵盖了很多防控知识,我们输入问题进行查询即可.

疫情防控期间应当如何佩戴口罩

1.一次性医用口罩的正确佩戴方式: 分清楚外面和里面: 从口罩皱褶来看,皱褶处往下就是外面,皱褶处往上的就是里面. 口罩的外面主要是阻水层,能防止外来的飞沫.液体喷溅,而里面主要为吸湿层,可以吸收我们佩戴时在呼吸.说话时产生的水蒸气,这样戴起会更舒适. 2.如何佩戴: 戴口罩之前请先把手洗干净!有金属软条的一侧永远都是在上方. 戴上口罩后,将口罩下端向下拉至下巴处,把整个下巴都包裹住. 按压金属软条的鼻夹,让鼻夹与鼻梁贴合. 再检查一下自己是否佩戴规范. 3.医用防护口罩的正确佩戴方式: 根据口

疫情防控期间造谣最高可判几年

最高可判7年.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